仲双宏:瓦轴集团特大型精密轴承制造分公司准备科高级技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人技术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那馥:毕业于辽宁工业大学(原锦州工学院),瓦轴集团特大型精密轴承制造分公司准备科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曾荣获全国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创新情况:仲双宏和那馥研制开发的“数控立式磨床轴承加工软件”,使操作者只需一周时间即可掌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们开发应用的轴承加工软件,分别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配套产品的加工中和瓦轴出口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公司产品加工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由威尼斯wnsr888转载发布。上海宏东泵业专业生产耐干磨管道离心泵、不锈钢磁力泵、气动隔膜泵、氟塑料泵等。欢迎访问官网查询具体产品信息。
大工匠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绝不是为名为利,要想技术达到一定程度,首先要心静,只有沉下来,干了多少年后,才会体现出来。如今人们总飘在上面,心态特别浮躁。不能着急图回报,活儿都是给自己干的,当达到一定层次之后,思考问题的角度、心态就不一样了。”——仲双宏
“工匠精神是一种状态,在学习、工作中特别踏实地做一件事,执著于把每件事做好。不一定周而复始地磨炼单项技术,而是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吸纳先进技术和知识。所谓精益求精,实质上是一次次自我突破,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那馥
电气维修师
在现代设备领域的电气维修技师已突破了传统电路问题,成为一种包含现代设备各个环节的综合系统职业。一名称职的电气维修师需要了解机械、液压、数控、计算机、软件、电子等知识。可以说,一台设备从技术引进、调试安装、电子编程、生产运转,到日常维护都离不开电气维修师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看,电气维修师很像全科医生,全方位解决数控设备的大多数“病症”。
仲双宏和那馥的工作室只有十几平方米大小,两张工作桌上堆满了各种仪器和资料,房间里混杂着两种不同的味道,隔壁车间机器运行时的味道和满壁资料柜散发的书香,柜子里保存着两人二十年前手写的一本本编程指令和一套套专业书籍。而这间简陋的工作室是大连首批劳模示范工作室,成就了师傅仲双宏和徒弟那馥两位大工匠。
这对瓦轴集团的“明星师徒”参与调试、维护的大型引进数控设备多达数百台,见证了过去二十余年中,瓦轴集团乃至大连机械行业的剧烈变革,从传统机械制造到现代数控设备的升级之路。师徒二十多年来不断创新,让那些水土不服的“洋设备”在大连落地生根,不但在全国声名鹊起,更获得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
传承与变革:唤醒沉睡12年的德国引进设备
仲双宏的电工包里各种工具擦得锃亮,虽然他已很少使用,但每到工作现场,仲双宏总习惯性地将伴随他数十载的电工包系在腰间。1979年,仲双宏刚走入瓦轴集团时,这个电工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时大工匠是非常受尊重的。”仲双宏告诉记者,当时社会上有句顺口溜“8级大工匠给个县长都不换”,“这是因为8级工匠的工资比县长还多1元钱。”仲双宏笑着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工厂里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仲双宏成长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辽南大地时,瓦轴集团也进入技术升级的快车道,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厂子引进了一台德国2.5米高的立式车床,由于涉及到工业编程等技术原因始终开不起来。“当时全国一共引进了4台,都没有投入生产,我就想啃啃这块骨头。”1990年,仲双宏将目光投向这台在他刚进厂时便一直沉睡的进口设备。这台德国立式车床依靠的是继电器运行,300多个继电器组成一个庞大的操作系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厂子特地从上海购买了一套工业微机,可一直没人会操作。
仲双宏现学编程,好几个月吃住在厂子里,每天趴在机器底下布线,查清楚300多个继电器的结构,300多个动作点都要背下来,否则无法编制程序。“老仲在那个车床下的坑槽里一呆就是一天,有一回我过去一看他累得躺在坑里睡着了。”一位工友说,老仲当时曾连续3天3夜没有回家,干了半年多,终于把这个项目拿了下来。沉睡12年的进口车床隆隆启动,不但为厂子创造了效益,也在全国引起轰动。
从那时起,仲双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从传统机械到设备编程,在继承老一辈工匠们对机械系统的深厚经验后,仲双宏把触角伸向了前沿领域。而1993年,当仲双宏收徒女大学生那馥后,他的工作发生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这位从传统机械维修走出来的老工匠与世界机械科技发展前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